方回说”雨而晴,晴而雨。诗人有喜有感,斯可以观“。天气阴晴不定,心情有喜有悲,晴雨类诗篇中,有的偏重于描写雨的特点,有的则偏重于抒发自己的情感。
杜甫写雨的五律佳作不少,七言律诗则逊色一些。方回也仅仅选录了4首,不像五律,一下子收录了20首。
这首诗的题目为《即事》,可知并非为了写雨,而是就眼前景物抒发情感。不过,这首诗写雨景的篇幅却很多,几乎句句写景,唯有末句表达要离开夔州到潇湘的想法。
三四指颔联:雷声忽送千峰雨,花气浑如百和香。方回大意是颔联为先得的两句,然后再添加其他内容作完整首诗。百和香,即百合香,和即合,和当仄声字用,不算出律。
“其体又自不同”指这首诗不是标准的律诗,其中夹杂了出律的句子,首句“暮春三月巫峡长”,仄平平仄平仄平。
另外,首联与颔联失黏,颔联与颈联失黏。南宋胡仔在《苕溪渔隐丛话》中称之为律诗变体:
天外黑风吹海立,浙东飞雨过江来。苏轼上联化用杜甫文章中的句意,被方回盛赞。
天外、浙东,两个方位语。黑风吹海立,黑风吹海,海立;飞雨过江来,飞雨过江,飞雨来。上下联从形式上看是工对,从内容上看语法不同。
十分潋滟金樽凸,千杖敲铿羯鼓催。唤起谪仙泉洒面,倒倾鲛室泻琼瑰。颈联尾联全用比喻,声色兼备,想象奇特。
首联点题,诗人独坐,远观雨景。中四句即眼中之景物,林壑江岭之间雨声云气,近处梅竹交映。颈联风吹山角,在梅竹之后又写远景,有些不协调。
尾联写出心中所念,不怕屋漏淋雨,宁愿一洗甲兵,表达收复山河的志愿。传说周武王伐纣时遇大雨,武王曰:此天洗甲兵。
这也是一首喜雨之作,和杜甫的《春夜喜雨》不同,曾几明确提到“秋苗以苏”,可知这是久旱逢雨之喜。
首联大意即:下雨了,天凉了。中二联写雨后之景,尾联直接抒情,向我这种人,没有田地耕种都欢欣鼓舞,何况期盼丰收的农家呢?
淳熙十三年(1186),六十二岁的陆游在家乡山阴(今浙江绍兴)已经赋闲了五年。 这年春天,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府,赴任之前,按照惯例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。陆游西湖客栈里等待召见时,写下这首名作。
首联写这些年赋闲在家,忽然又被征召的矛盾心情,陆游一生宦海浮沉,最近五年赋闲,感受到世态炎凉,然而自己终究抵不住建功立业的诱惑,还是听从朝廷召唤来到京城。
小楼一夜听春雨,深巷明朝卖杏花。小楼、深巷,是方位语,一夜、明朝,是时间,都是状语。听春雨、卖杏花,是谓语宾语,省略了主语我。
颔联为这首诗的警句,诗人一夜难眠,在雨中胡思乱想,很快天将破晓,听到了卖花之声。
尾联表达出一种不满,古人淄尘京国,为求功名,求之不得,徒增嗟叹。陆游此来,是被起用为严州知府,无须长期滞留此地作“风尘叹”,最晚清明就可以离开了。不久,陆游就得到召见,宋孝宗对陆游说:“严陵山青水美,公事之余,卿可前往游览赋咏。”可见皇帝对于陆游,还是非常欣赏的。
陆游的叹息,主要是自己没有机会参与收复故土的大业。20年前隆兴(1163年)北伐失利,宋金签署隆兴和议,宋孝宗失去了再次北伐的信心。陆游这些主战派从此失意。
三年后,孝宗禅位给儿子光宗,陆游多次上疏提出治理国家、恢复故土的意见,不久就受到攻击,再次被削职罢官了。
结束时,依惯例作诗一首为今天作业。去年秋游宁波老外滩,疫情时期又逢夜雨,游人稀少,十店九空,以此为题作诗一首。七律《忆去年雨夜游宁波老外滩》: